企業動態
原杭州市副市長沈堅一行走進達利,調研企業搬遷改革前後的變化與發展
2007年10月,达利“丝绸女装产业基地”建设落成。原分布于杭州留下、拱宸桥、富阳等地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近3000名员工,顺利搬迁至钱塘江南 岸。2005年-2007年期间,基地规划与建设、施工审批与验收、资金保障等多方面得到了时任杭州市副市长沈坚及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8 月21日,省政协科教委副主任、原杭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沈坚、原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立康,携杭州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金鑑敏,及杭州日 报、每日商报的媒体记者一行再次走进达利,参观与调研达利搬迁后的发展与变化。原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现任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杭州丝 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理事长费建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稀珍、叶功辉陪同参与。
参观流程
完成产业整合、落实基地建设与搬迁、结合时代元素、融入创新因子、企业改造再升级,不管处于哪一阶段,达利都在围绕“成为世界第一丝绸企业”而不懈努力。2007年的搬迁有哪些深刻意义?搬迁后的10余年里,有哪些变化与发展?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建设大气时尚、节能环保、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卓越的世界一流丝绸女装产业基地
2005 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发展战略,时任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费建明深受感召,提议在达利厂区建设世界一 流丝绸女装基地。费建明说道:“此建议很快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香港达利国际集团董事会的认可。在基地建设及搬迁的过程中,设立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搬迁政 策,从2006年9月打下第一根桩,到2007年9月底全面竣工,同年10月国庆节期间完成整体搬迁,一共历时17个月。”
确立目标,克服困难,项目建成
基 于香港达利国际集团的国际化视野与时尚主义,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前瞻规划和审慎思考,成立了以香港达利国际集团、费建明为核心的项目小组,从环境设计、 可持续发展、生产能力、管理制度等多个角度出发,确立了达利丝绸女装产业基地的建设目标:“大气时尚、节能环保、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卓越。” 2006年4月20日,举行奠基仪式,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达利“丝绸女装产业基地”选址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农场地块(达利印染厂所在地),由于地处钱塘江南岸滩涂地带,9层高楼需打54米的水泥桩,同时又要确 保印染厂的正常生产不受影响,各方因素为建筑施工增加了难度。“所以到2007年年初才开始地面建筑,为了按时完成原留下地块的交地计划,工程建设可谓夜 以继日,克服了严寒、酷暑、暴雨等困难。协调水电汽、消防排污管线的供给和改造,员工餐厅、宿舍的建造和装修。”费建明说道:“当时我们通过招投标确定了 三家建筑公司同时进场施工,确保了原厂区印染工作没有停产一天。”
所谓事在人为,即便存在建筑难度、天气影响、正常生产以及工期约定的各种困难与制约,但以费建明为核心的项目组成员,躬身力行,在建筑工地监工协调, 2007年9月底达利“丝绸女装产业基地”在计划时间内全面顺利竣工。费建明表示:“项目的顺利竣工,离不开沈市长及市委市政务的大力支持,从审批、施 工、验收一路绿灯,特事特办,这是比“深圳速度”更快的“杭州速度”,政府的高效率值得大书特书。”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顺利搬迁
搬 迁是一项巨大而繁琐的工程,从杭州的最西边搬到最南边,大约40公里的直线距离,搬动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机器设备,物料产品,材料文件等等固定资产,还有 3000多名员工的生活出行与思想状态。但这些并没有阻碍搬迁的顺利进行,费建明解释道“由于党委工会事先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行政上也制定了周密的安排 和精心组织,从交通出行、住宿餐饮多方面照顾到员工感受。搬迁工作顺利圆满,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人闹事。”
当年负责搬迁安排的员工代表表示“公司对于搬迁工作高度重视,当时搬迁方案做了好几个月,在搬迁细则、搬迁流程、应急工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安排,确保 搬迁万无一失。” 2007年10月1日-7日国庆节假日期间,在“整体搬迁,平稳过渡”的总体要求下,经过持续奋战,分布杭州留下厂区的员工顺利完成了搬迁。实现了“设备 零损失,业务零停业,物品零丢失”的预期目标。
搬迁后的达利进入了一个全速发展的时期。2008年,达利“丝绸女装产业基地先后被评选为: “最美厂区”、“退二进三”搬迁企业的典型,浙江省政府评定为省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尤其在节能环保、精进装备、引进先进、卓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完 善与升级,为日后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时任市委书记王国平评价“搬迁搬出了一个新天地!”
企业改造再升级,融入创新基因,构建现代化丝绸时尚企业
新时代赋予达利新的任务和使命。从搬迁改造后的10余年里,达利从未停止改革升级的步伐。这期间,全力推行供给侧改革,实施自动化、科学化、智慧化、信息化 管理,各生产车间配备全方位智能技术支持系统,高效快速的实现智慧工厂的打造。而“传承丝绸文化根脉,创新创造现代丝绸”发展战略的提出,让达利的企业发 展之路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时尚基因。
绿色节能环保体系
做环保健康的优质产品是达利对“达利出品”的基本要求。而这份 要求同样也体现在企业绿色生产体系的方方面面。早在搬迁时就建有的节能环保体系,在搬迁后经历了多次改造再升级。如今,光伏发电系统一年发电量可达100 万度 ,太阳能集热系统每年可节省约1200吨标准煤,废水处理系统日处理污水4000吨,每天节省自来水2000吨。废弃排放中颗粒物减少5.42吨/年。还 有冰蓄冷空调、IEUMS能耗管理体系、碳足迹等都为达利建设节约型、生态文明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四位一体创意中心
如 果说搬迁改造和供给侧改革,让达利的丝绸全产业链体系更为坚实和突出。那么,四位一体创意中心的建设,则让达利实现了从“达利制造”到“达利创造”的跨 越。浙江省省级研发中心,杭州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杭州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各项资质和荣誉的获得,更加坚 定了达利对于创新创造丝绸的目标。截止2017年,中心拥有发明专利12件、实用新型专利45件、外观设计专利30件、软件著作权2件。每年可完成 1000余件新型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创新并弘扬丝绸文化
也 正是对创新的不断追求与探索,真丝牛仔裤、真丝瑜伽服等行业首创性的丝绸产品不断问世,创造了丝绸现代化领域的全新应用。也因此,2008年,达利为北京 奥运会制作祥云小屋,并被评为丝绸类产品特许生产经营企业;2014年,为APEC峰会领导人服装开发与设计“天字一号”服装面料;2016年,达利应邀 为G20峰会设计和制造国礼、记者礼、迎宾礼服…各类产品在国家级盛会和国际舞台上的精彩绽放,让行业与社会见证了“达利创意”的生动魅力。
除了前述各项体系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外,“睿创世界”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营,把达利的全产业链资源全面整合、合理配置,开启了生 产与创新相融合,文创与科创并行的发展之路。如今的达利,正在以现代时尚丝绸精神激活丝绸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互联网思维,积极推动企 业和行业发展。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9 年前,沈坚为达利亲笔写下“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杭州丝绸看达利”的赞誉与期许。如今,他再次鼓励达利持续改革与创新。“杭州在中国丝绸业有 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杭州的丝绸企业肩负重责,以达利为代表的丝绸企业必须时刻铭记振兴丝绸的使命与目的,并持续努力,传统丝绸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改造与创新 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个主题值得一直探讨下去。”
原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立康,杭州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金鑑敏,也纷纷对达利在“企业搬迁改造后的发展情况及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达利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期望:
“2007 年底,达利丝绸搬迁到了萧山经济开发区,今天再次走进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听取原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世界丝绸联盟秘书长费建明介绍:世界丝 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杭州丝绸看达利的目标基本实现。我们由衷的高兴!看今天的达利,丝绸服装生产制造方兴未艾,丝绸女装品牌设计层出不穷。衷心祝 愿达利为“打造丝绸之府,建设女装之都”做出更大贡献!”——赵立康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通过搬迁转型,积极落实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发展战略,古老的丝绸在钱江南岸绽放生命的活力,达利为中国丝绸的振兴与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丝绸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金鑑敏
一 个时代,一群人,一家企业,共同推动了一个行业的改变与发展。这段长长的搬迁历史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达利国际集团根深蒂固的丝绸产业基础,更是一代 丝绸人为振兴中国丝绸作出的不懈努力。达利将知古鉴今,以史资政,不断对照学习,总结成功经验,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凝聚改革创新发展的兴企之力,集合时 代基因和现代创新元素,积极推动企业与中国丝绸事业不断发展。